这一被业内嘲笑“自寻死路”的决策,实则暗藏一套极致成本管控体系:水源选在河北本地避开高价优质水源地,瓶坯到瓶盖全自主生产砍掉中间环节,物流采用“生产线直装”省掉仓储成本,更砸6000万引进德国克朗斯高速线,以每秒25瓶的产能拉满规模化效应。黑料网 这套“抠门哲学”终见成效:蓝标水每包24瓶出厂价10元,扣除成本后每瓶净赚2分,当年销突破100亿时,净利润可达2亿多元。 今麦郎也由此成为下沉市场的“水界蜜雪冰城”,用低价逻辑逼得同行叫苦不迭。 今麦郎的低价神话在2024年遭遇致命冲击。当农夫山泉带着60%的毛利率发起价格战——绿瓶水降至9.9元12瓶,单瓶低至8毛,仅比今麦郎贵两分时,这场对决已然是降维打击。 毕竟农夫山泉靠天然水年赚百亿,而今麦郎再降价就要亏本,根本没有还手之力。 成本压力更在持续加码。瓶装水的核心成本藏在“水之外”,PET瓶材占销售成本比例超30%,纸箱等包装材料占比亦达30%。 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,今麦郎的“极致成本链”愈发承压。雪上加霜的是,2024年深陷的代工风波彻底暴露了模式隐忧:为娃哈哈代工的纯净水因“个别批次抽检不合格”被终止合作,而“同厂不同价”的现象,更让消费者将代工与“品质降级”画等号。 随着健康意识觉醒,消费者从“只看价格”转向“关注品质”,年轻群体更青睐有品牌故事的产品。在县城货架上,今麦郎蓝标水旁多了农夫山泉的促销堆头,上层货架被怡宝、百岁山占据,年轻人很少拿起最便宜的那箱。黑料爆改
|